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红帆船”进京记

文章来源:东台党史方志 发布人:admin 点击率:3927 发布日期:2011/11/17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邹稳林  杨九华/   80岁“红帆老人”专程赴京踏访红色后代,并赠送“红帆船”的佳话,连日来传遍东台城乡。

626下午5时许,一场千里北上赠送“红帆船”的仪式在新四军老战士林帼光居住的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东二区38号楼3单元101室举行。

现定居京城的林红、孙品武、林帼光三兄妹神情凝重地一齐接过东台市委党史办公室杨爱国主任和新四军海防团老船工崔广明双手托送的“红帆船”船模。

三兄妹的父亲孙仲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军战争期间,担任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副参谋长兼海防二团团长。他在风波生死之间牵帆把舵、征战黄海中创造了活沙浅滩的歼敌战法,在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形势最严峻时,他指挥的海防二团一艘艘四帆木船和五帆木船既成为海上流动指挥部,又成为海上抗大学校、海上野战医院、海上印钞厂……,让茫茫黄海成为我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大后方。央视七套播出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红帆船”中盛赞孙仲明和他的战友们“是我军最早的海上作战力量,他们创造了人民海军的传奇开端”。他的生平事迹和英武俊照已与许多新四军将领一起陈列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自幼在东台沿海踏潮头追帆影的三兄妹与“红帆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10月,林红和孙品武二兄妹千里南下,专程来到老区弶港,亲眼目睹了“红帆船”的风采,亲耳聆听了“红帆船”的故事,亲手触摸了“红帆船”的装备,圆梦了一次“红帆之旅”。

13岁参加新四军,16岁开始担任新四军海防团书记员,后来赴朝参战回国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在硝烟弹雨中高悬穿行的胜利红帆的林帼光,总为自己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未能与兄妹一起南下观“红帆”而深感遗憾。

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延续了68年“红帆”情缘的老船工崔广明在开通的“红帆”热线中获知这一信息后,便油然而上“送红帆圆相思”的念头。

在这次进京前,80岁老船工崔广明起早带晚28个工日,完成了锯木料、摆龙骨、上大腊、装扁肩、关大桅、安舵把等110多道工序,精心制做了一艘长112公分,宽36公分,深12公分的4帆船船模。平底方头的船模上铁锚、盘车、风帆、角灯等装备应有尽有,形象逼真地一展我党我军早期海上武装力量装备用船的风采。

今年78岁的林帼光老战士饱含深情地亲吻着升顶的红帆,在止不住的热泪中面对着现场采拍的东台电视台记者的话筒和镜头,动情地讲到:“我的‘根在红帆升起的弶港,我的情在红帆召唤的大海,我的爱在红帆不落的故土。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红帆老区人民送来的这件珍贵礼物,将伴随着我晚年生活的每一天。”

627晚间,亮相央视“欢乐中国行”栏目的弶港“渔歌王”陆加友也随船进京,在“红帆船”赠送仪式上为三兄妹演唱了“壮船胆、兴船威”的“升帆号子”、“起锚号子”、“测水号子”等组合渔号子,悠扬的渔号子声声入耳、激荡人心,再次把三兄妹和现场各界人士带入“片片红帆南下北上”的烽火岁月。


下一条新闻:老银杏曾被伐作榴弹柄 上一条新闻:东台第一个共青团组织C.Y.联合支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地址:东台市北海路 邮编:224200 联系电话:0515-89561515 联系传真:0515-60601515 
CopyRight © www.dtdsfz.com 东台党史方志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05007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