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植物化学家
人物简介:周俊,1932年2月5日出生于东台富东许灶村,男,汉族。曾用周岱、匡人等名。
5岁起读私塾,1946年至南通读中学,同年11月入丹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中,1948年后就读于国立药专(现中国药科大学)的附设高级药剂职业科。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9月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1958年9月毕业时,志愿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研究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和化学研究至今。
历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为“植物化学与中国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药评委,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俊善于用敏锐的眼光调整植物化学研究方向。九十年代中期,他看到研究室在植物化学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面达到国际水平,就及时提出植化研究不能满足于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老三篇”,应及时将研究室的方向改变为主要研究植物活性成分,与此相适应进行有关植物化学成分的合成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并建立了活性筛选小组。1996年他敏锐地认识到现有植化研究条件已可能将一个简单复方作为一个单方制剂研究,并首先带领自己的小组开展研究。在他的影响下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植化研究正逐步前进。近十多年来他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石竹科等植物环肽的研究,有望成为植物化学研究中一个新领域。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饱含着周俊40多年心血的“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实验室成立了。作为云南惟一、全国同类学科惟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先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老年痴呆症、抗肿瘤、抗HIV的新药,有些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尤其是2003年在抗艾滋病中药SH重大研究项目上取得了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严格科学实验的抗艾滋病中药制剂;在开展抗SARS药物X—61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节选自朱亚龙主编的《当代东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