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为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雕塑家、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理论创立者
人物简介:吴为山,1962年1月出生于东台时堰,男,汉族。
1983年毕业于东台市时堰中学,两次高考皆因差一分而落榜,后入无锡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彩塑, 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后任雕塑教研室主任。1990年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研修心理学硕士学位课程。1998年4月调入南京大学并创办南大雕塑艺术研究所,同时兼欧洲陶艺工作中心理事、香港科技大学荣誉艺术顾问、韩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地区荣誉顾问等。
近20年来创作了近60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出版的雕塑集及专著有:《吴为山雕塑》、《吴为山雕塑绘画》、《视觉艺术心理》、《儿童与艺术》、《中荷红白蓝艺术》、《为山画黄山》、《雕琢者说》、《雕塑的诗性》等著作、画册十余本。
1995年荣获第三届“徐悲鸿奖学金、科研创作奖”。2000年获首位“包玉刚杰出艺术家”(香港科技大学)称号。2002年获“龚雪因杰出学人”(香港中文大学)称号。2003年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全国城雕委艺委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美术学、设计学、宗教学三方向博士生导师,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FRBS)成员,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
塑造别人,也“塑造”自己
在艺术的世界里跋涉多年,吴为山塑造着别人,也“塑造”着自己。谈艺术,谈人生,谈理想,他所展现的,有艺术家洒脱的外表,更有思想者精致的灵魂。
曾经,有“同行”找上门来与他“谈生意”:“你太忙,我有大把的时间。何不利用你的声望接点活,我承包来做?”吴为山淡淡一笑:“艺术的创作是最自由和幸福的,任何人都不会把自由和幸福轻易地交给别人。”
这就是吴为山对艺术的理解。他迷醉地享受着创作的过程。
对中国人像雕塑,吴为山有着顶礼膜拜的虔诚。有人说,“西方人轮廓清晰,天生是雕塑”,他则力争:“中国人何尝不是一尊耐人寻味的雕塑?在混沌当中,深藏着一个温良的、智慧的微笑,这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群体像。”
的确,他塑造的人像往往是微笑的,从“温而厉”的孔子,到嘿嘿有声的费孝通,笑出国人智慧的闪光。为捕捉这种闪光,他独辟一条中西融合的蹊径,并将其喻为书法中的“行草”——既有楷书写实之工整,亦有狂草写意之灵动。“我不迎合西方人,一味用西方写实技法塑造中国人,往往很尴尬。要找到文化形式、文化创作过程和文化本体之间的同构关系, 只有走出中国雕塑自己的路。”
吴为山的雕塑为他换来了享誉业界的盛名,“大师”的帽子渐次飞来,而他却从容地推开:“什么叫大师?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世俗的帽子戴在头上,是很好看的;但往往会害了你的艺术。所以,帽子可以戴,却不能戴得太大。”
在诱惑与反诱惑的抗争中,吴为山完成着艺术心智的成长。他把世间学者比作四种水:山间亘古飞流的瀑布、随温度冷暖而涨落的水流、不为人知的天然矿泉水,以及景观性的人造瀑布。自己的雕塑能够经受岁月的考验,成为永悬时代峰巅的不竭之水吗?答案,尚待时间来揭晓,但他清楚地知道,人造景观的浮华与喧嚣,绝不属于自己。
文心铸魂。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生存的姿态和符号。走进吴为山的人像世界,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知识分子投身时代的担当精神。
他用底蕴深厚的作品,吹响了令人振奋的号角。
他寻觅的,是雕塑艺术的中国语言;他接续的,是雕塑艺术的中国文脉。
(节录自朱亚龙主编的《当代东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