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嘉耕——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某室主任,军旅书法家,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唯一有书法作品搭载中国神舟七号、八号飞船飞越太空的书法家
人物简介:丁嘉耕,1958年1月出生于东台唐洋镇,男,汉族。
1974年毕业于唐洋中学, 1976年3月应征入伍。先后任南京军区某部专职新闻干事,中共中央委员、总后勤部政委刘安元中将秘书。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书法专业毕业,书法家、作家。
现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某室主任(正师职),兼任解放军总后勤部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大校军衔。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从事书法研究30余年,师从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教授和欧阳中石教授。其书法搭载中国神舟七号、八号飞船飞越太空,是全国唯一有书法作品两次搭载的书法家;参加全国第五届书法展、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日本展、俄罗斯展等100余次及全军第一、二、三届书法展;多次荣获全国书法比赛一等奖、特等奖;其135幅书法作品在年客运量6亿人次的北京天安门等31个地铁大厅展览达15个月,参观者约2亿多人次,是地铁建设以来展览时间最长、参观人次最多的个人书法展;2007年6月应北京市有关部门邀请,书法亮相北京西三环及西城、海淀等八大城区,被誉为“首都风景”;北京奥运会期间,其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向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来宾展示;2008年10月,率总后代表团访问法、德、奥、意等欧洲八国20多个城市进行书法交流,书法展示于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厅,是中国书法走进卢浮宫第一人。
出版主要著作有《丁嘉耕书法集》、《中国书法名家研究——丁嘉耕卷》、《中国书法名家丛书——丁嘉耕作品集》等书法集4部,《丁嘉耕散文集》1部,报告文学集《李耀将军传》等3部,艺术摄影集《灵溪》1部,主编、编著出版后勤、书法类图书、画册共9部、1800多万字。31幅书法被故宫、中南海等处收藏。
丁嘉耕步入书法界,缘于他的不懈追求。童年时代,受外公的影响和教诲,幼小的嘉耕就握起了毛笔,并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父亲教子特别严厉,每天写毛笔字不得少于100个,稍有马虎,就会以“武力”相威胁。少小的嘉耕在父亲的“高压”下,每日操课不辍,渐渐养成了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中学时代,他所在的唐洋中学很多老师都是书法爱好者,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使他在青少年时代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1976年3月,丁嘉耕从我市应征入伍,离别家乡那天,母亲特地把一方端砚塞进了他的挎包,期望他能坚持不懈地把字写下去。母亲的期盼,给年少的嘉耕注入了无尽的动力。参军29年来,他先后在三个大军区就职,搬了16次家,总有许多东西被清理,但母亲送给他的这方端砚始终作为家珍伴随着他,也正是母亲的这方端砚,激励着丁嘉耕一步一步迈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命运总是厚爱有追求的人。1976年,丁嘉耕参军来到中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浙江,有幸认识了当时叱咤中国书坛的许多名家。1980年春,丁嘉耕来到我国书坛泰斗沙孟海在杭州的住所,想向沙老求教书法。80高龄的沙老因病谢绝了一切来客。沙老太太开门后,面对这位求学的青年军人,边从客房里拿出了一张印有沙老行书作品的印刷品给他边说:“沙老近日病重,恕不会客”,并把他送出了门。渴望求学的丁嘉耕并不甘心,这年夏天,他又一次来到沙老的住处。沙老带的研究生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回答了他提出的所有问题。当丁嘉耕提出想当面向沙老请教时,得到的还是不能会客的答复。 到了这年秋天,丁嘉耕带着自己精心创作的十几幅不同书体的作品,第三次来到沙老家。沙老太太也是位颇有造诣的女书法家,看到丁嘉耕的字,眼前一亮:“你写的米字功力不浅,且有灵气,我这就拿给沙老看。”躺在病榻上的沙老看了丁嘉耕的作品,很快下了床,把小伙子叫到面前,用一枝狼毫小楷一点一划地指出丁嘉耕在书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在他的书法作品上题字给予肯定:“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 。
(节录自朱亚龙主编的《当代东台人》)
|